-
常州前11月经济平稳运行 工业增幅保持苏南前列
前11个月,常州经济延续平稳发展态势,招商引资成效持续显现,工业生产小幅加速,市场消费保持稳定,金融运行稳健,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韧性与不确定性并存。工业领域表现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继续位居苏南第二,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重点产业拉动作用显著。常州工业生产延续向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同比增长,按省统一口径计算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速,增幅在苏南地区继续位居第二。从行业结构看,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及化工等重点产业产值增速领先,四大行业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七成,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增加,推动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特征明显。前11个月,常州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同比增长,但增速较上月有所回落,已连续多月呈现放缓态势。从产业投向看,工业投资增速略有回升,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升级项目投资保持增长,推动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速较上月回落,主要受部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及房地产投资调整影响。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在交通、能源、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反映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仍需进一步提振。下阶段,随着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投资增长动力有望逐步增强。 三、消费市场保持稳定活力,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前11个月,常州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同比增长,消费市场保持稳健发展态势。传统消费持续恢复,餐饮、零售等行业经营逐步改善;新型消费快速发展,线上零售、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壮大,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保持稳定,绿色智能消费品销售增长较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随着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和促消费政策落地,消费市场韧性将进一步显现。 四、金融运行稳健有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截至11月末,常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均保持稳定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实现同比增长,信贷投放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工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有效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金融风险防控持续加强,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金融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五、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发展动能持续积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常州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成功落地,为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围绕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稳步提升,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增长,为常州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经济运行面临不确定性,稳增长仍需多策并举。尽管常州经济总体保持平稳,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民间投资信心不足,部分行业受市场需求变化和成本压力影响,生产经营仍存在困难。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和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带来一定影响。下阶段,常州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稳定民间投资预期,推动消费扩容提质,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5-08-21
-
大丰培植众创空间 东方创客集聚近60个创意团队
近年来,盐城大丰区以众创空间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推动招商引资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东方创客等众创空间已吸引近60个创意设计团队入驻,成为区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平台。 一、省级调研肯定众创空间建设成效。江苏省科技厅调研组曾赴盐城大丰区开展众创空间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东方1号、卯酉创客邦等众创空间现场,深入了解当地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构建、服务模式创新及经营发展状况。调研组对大丰区在众创空间建设中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在整合创新资源、服务创业团队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并鼓励大丰区结合国家和省科技厅关于众创空间建设的计划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型孵化机构的服务能级,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更优质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二、政策引导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盐城大丰区积极响应国家和江苏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新业态的部署,将构建面向大众的“众创空间”创业服务体系纳入区域创新发展重点工作。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从场地支持、资金补贴、人才引进、技术服务等多方面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服务格局。在此过程中,大丰区重点培植了东方创客、卯酉创客邦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推动创新资源向基层延伸,为不同领域的创业者提供精准化服务。 三、东方创客打造特色孵化服务模式。作为大丰区众创空间的代表性平台,东方创客众创空间聚焦创意设计领域,通过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形成独特发展优势。该空间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微信创客平台,为入驻团队提供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对接等线上服务;搭建网络电商销售渠道,帮助创意设计产品拓展市场,实现从创意到产品再到市场的闭环;常态化举办全国性创客大赛,吸引各地创新人才和项目集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通过一系列特色举措,东方创客众创空间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提升了创新效率,逐步形成“创意孵化—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一体化的服务链条。 四、众创空间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众创空间的不断发展,盐城大丰区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以东方创客为代表的平台已成为区域集聚创新要素、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东方创客众创空间已进驻近60个创意设计团队,涵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等多个领域,团队研发的创意设计产品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获得广泛认可,部分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众创空间的发展不仅为大丰区培育了一批具有潜力的小微创新企业和创业项目,也为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推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未来,大丰区将继续深化众创空间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孵化质量,努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2025-08-21
-
大丰区高标准通过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验收
近日,大丰区顺利通过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工作考查验收,获评优秀等级。该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力,在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强化招商引资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框架。自江苏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工作创建以来,大丰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其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链条的支持措施,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二、聚焦产业升级,推动知识产权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丰区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电子信息“2+1”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石化新材料、特钢新材料、重型装备、港口物流等临港特色产业,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创造质量,增强知识产权产出效能。大丰区注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稳步提升。通过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培育了一批高价值专利,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优化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该区积极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交易活动,促进技术成果市场化流转。鼓励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价入股等方式,盘活知识产权资产,缓解融资难题,实现知识产权与资本的有效对接,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五、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大丰区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引进和培育专业化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维权援助、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畅通维权渠道,保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营造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 六、夯实创新基础,强化知识产权人才支撑。通过实施人才引育计划,吸引和培养了一批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保护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科研研发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提升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知识产权工作的良好氛围。 此次通过省级示范验收,是对大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充分肯定。下一步,大丰区将按照验收组要求,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突出知识产权对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5-08-21
-
常州以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构建产融结合新生态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常州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汇聚多元金融资源,加速推进金融产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当前已形成银行、证券、基金、租赁等多层次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金融资源集聚赋能产业升级 常州市近年来引进29家银行业机构、70家保险机构及超120家创业投资机构,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网络。其中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东海证券等地方法人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通过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领域,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 二、双向融合激活产融协同效应 区别于传统金融单方面服务模式,常州探索出“产业需求牵引金融创新—资本反哺技术升级”的双向路径。2022年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突破35%,高于区域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同期企业通过债券发行、并购重组实现融资超400亿元,其中90%投向实体项目。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使常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居全省前三。 三、资本市场对接提速企业转型 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以来,累计推动210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通过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形成“股改—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全链条服务体系,目前全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近三年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额年均增长25%。 四、服务平台优化金融供给质量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矩阵,开发产业金融云平台实现银企智能匹配,2023年促成融资对接项目超500个。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信用培植”计划,帮助600余家企业获得首贷支持。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设立专项金融产品,精准满足产业链上下游差异化需求。 当前,常州正以建设长三角金融与产业融合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深化金融改革,持续提升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金融支撑。
2025-08-21
-
常州与东航集团深化战略合作 共筑空港产业新高地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常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成果,与航空领域龙头企业中国东方航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将重点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提升属地化运营能力,为常州打造"明星城市"注入航空动能,标志着地方经济与民航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战略合作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根据协议内容,东航集团将从三方面强化对常州的支持:一是加大运力投放,计划新增国内重点城市航线及国际短途航线;二是加速常州基地属地化进程,推动其向分公司模式升级;三是共建航空配套产业体系,包括已落地的航空食品集约化运营中心。这些举措将显著提升常州国际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 二、航空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 常州近年来持续完善"工业+旅游+管理"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体系。数据显示,常州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航空产业对地方GDP贡献率提升至3.7%。此次合作将重点开发"航空+"模式,通过空港产业园集聚航空物流、飞机维修等上下游产业,预计带动周边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临空经济圈。 三、沪常同城化加速航空资源整合 协议特别明确推进上海与常州航空市场一体化,双方将共享航班时刻资源,实现异地值机、行李直挂等服务互通。东航集团计划将常州基地纳入长三角航线网络重要节点,未来三年内实现常州至上海日均航班量翻番,构建30分钟航空通勤圈。 四、政务服务优化保障项目落地 常州市承诺为航空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东航食品项目已在新北区启动建设,预计投产后年处理航空餐食能力达2000万份。配套建设的航空培训中心将填补常州民航专业人才培养空白。 此次合作是国有航空集团与长三角节点城市优势互补的典范。随着5架过夜飞机常态化运营和基地功能持续完善,常州在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中的支点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撑。
2025-08-21
-
常州镇江两地园区及八家企业获评江苏版权示范载体
江苏省近日命名一批省级版权示范园区(基地)和单位,常州创意产业基地、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示范园区(基地),江苏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被认定为示范单位。这些载体通过强化版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招商引资营造了重视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 一、版权强省战略下的示范培育深化 江苏省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版权工作,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版权兴业、培育版权密集型企业的目标,将版权示范载体建设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此次命名工作是对前期战略部署的持续落实,旨在通过典型引领,带动更多园区和企业提升版权管理水平,形成“创造有动力、运用有渠道、保护有力度、管理有规范”的版权发展生态。 二、示范园区构建产业集聚与服务平台 获评的两家示范园区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在版权要素集聚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聚焦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领域,通过搭建版权登记、交易转化、维权援助一体化服务平台,累计推动园区企业完成数千件作品登记,促进版权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了“创意研发—版权保护—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发展模式。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则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建立版权孵化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版权布局指导、专利与版权融合保护等定制化服务,助力科研成果向版权资产转化,推动园区成为区域版权创新策源地。 三、示范企业展现多领域版权运用活力 八家示范企业覆盖传统工艺、文化传播、教育科技、数字产业、装饰材料、文创设计等多个领域,在版权创造与运用中各具特色。江苏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深耕传统云锦技艺,通过对纹样设计、织造工艺进行版权登记,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实现版权价值市场化变现;江苏佳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教育内容研发,建立严格的版权管理制度,对课程体系、教学软件等进行全面登记保护,通过版权授权拓展线上线下教育市场,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昆山粉墨文创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昆山企业,则围绕地方文化资源,将昆曲、非遗技艺等元素融入文创设计,通过版权保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区域辨识度的版权产业集群。 四、示范体系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目前,江苏省已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多层级版权示范体系,通过示范载体的引领作用,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这些示范园区和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版权管理模式、成果转化机制,为同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随着版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江苏省版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版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为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知识产权保障。未来,江苏省将继续深化版权领域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支持,加强版权保护宣传,推动更多园区和企业加入版权示范行列,助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5-08-21
-
常州智能制造名城锚定"一中心一基地"战略新航向
常州紧抓"一中心一基地"战略机遇,以创新驱动与智能制造为核心引擎,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速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地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战略定位清晰擘画智能制造名城蓝图 面对江苏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常州确立了更为具体的城市发展坐标。核心目标聚焦于三方面: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塑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这一定位深刻契合省级战略意图,旨在通过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路径,塑造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形象,实现从传统工业强市向现代智能制造名城的跃升。为此,常州市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将智能制造视作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力争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产业攻坚聚焦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核心领域 常州市高度重视产业关键领域的突破与引领作用。一方面,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脱胎换骨、再次腾飞的突破口。通过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高端装备、机器人、智能电网等领域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另一方面,将新材料产业特别是以石墨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核心抓手。当地持续放大在石墨烯研发应用领域的先发优势,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生态链条,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细分产业集群,使其成为驱动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三、区域协同与平台建设赋能创新引擎 重点区域和产业平台在实施"一中心一基地"战略中扮演着引擎角色。常州国家高新区积极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其作为国家创新型园区的能级。该区域着力打造航空动力及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致力于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全市层面深化产城融合理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配套,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打造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创新高地,为持续吸引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四、深化改革与要素保障激发内在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常州在实践中深刻把握改革的本质是系统性、深层次的结构调整,需要坚定决心、精准方法和有力政策协同推进。特别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当地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和引导功能。注重对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精准细分和倾斜,构建多元化、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和服务作用,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扫除障碍、保驾护航。 五、创新生态体系构筑核心竞争力 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是支撑"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基石。常州致力于打通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多元创新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政策层面,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协同,制定和完善覆盖人才引进培育、研发投入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场景应用推广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性支持政策。通过营造开放包容、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为智能制造名城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活力。 六、开放合作拓展国际视野 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常州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本地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技术交流、标准制定及产业链协同。一方面,大力吸引国际顶尖的研发机构、科技人才和优质资本落户,提升城市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树立常州制造、常州创造的国际品牌形象。通过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常州正加速从参与全球分工向引领全球产业技术创新方向迈进。
2025-08-21
-
德国博世马勒签约金坛设厂 深化汽车产业招商引资
2022年9月,常州市在德国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期间,金坛区与德国博世马勒公司成功签约,后者将在金坛经济开发区设立生产基地,总投资达3亿美元,专注于全球技术领先的涡轮增压器产品制造。此次合作是常州市深化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将进一步推动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一、签约活动背景与省级支持:此次签约是江苏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合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9月,江苏省领导在访问巴登-符腾堡州期间,专门出席了两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为包括博世马勒金坛项目在内的合作搭建了高层交流平台,体现了江苏对中德产业合作的高度重视。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常州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德合作力度,此次签约是两地产业互补、互利共赢的具体体现。 二、企业实力与项目定位:德国博世集团是全球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马勒集团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享有国际盛誉。双方于2008年合资成立的博世马勒涡轮增压系统公司,在涡轮增压技术研发与制造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产品凭借高效能、低能耗特性,广泛供应奔驰、宝马、保时捷、通用等国际知名整车企业。此次在金坛设立的生产基地,将聚焦高端涡轮增压器生产,依托双方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布局,满足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对高效动力部件的需求。 三、项目对常州产业发展的意义:金坛经济开发区作为常州重要的产业承载平台,已形成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此次引入博世马勒项目,将填补区域内高端涡轮增压器制造的空白,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吸引相关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车配套的产业协同效应,助力常州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四、常州服务保障与同期经贸成果:为推动项目顺利落地,常州市在签约前与博世马勒公司高层进行了深入交流,明确将提供全流程高效服务,涵盖项目审批、建设保障、政策支持等环节,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同期,常州市经贸代表团还拜访了德国百菲萨集团,推进双方在工业除尘领域的合作。百菲萨集团作为全球钢铁除尘及冶炼盐渣回收服务的行业领先者,2022年上半年已多次派员赴常州考察,目前相关合作项目已签约,计划投资5000万美元,主要开展电炉除尘灰资源化处理,此举将助力常州工业绿色转型,丰富招商引资的产业覆盖领域。
2025-08-21
-
东台滩涂综合试验区招商引资驱动现代高效农业崛起
江苏省东台市正通过招商引资加速国家级滩涂综合试验区建设,吸引多领域企业投资,以现代高效农业为核心,推动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该举措强化滩涂资源利用,旨在建成生态经济一体化示范区,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动能。 一、江苏省东台市响应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全面部署滩涂综合开发计划。该区域位于盐城市沿海带,具有独特地理优势,海洋渔业部门主导规划工作,强调基础设施提升。核心任务是构建高标准垦区网络,包括闸门、泵站、渠系等工程,确保开发可持续性。 二、试验区建设聚焦滩涂资源优化,重点推进农林业和水产养殖协同发展。海洋渔业部门制定现代渔业示范园蓝图,涵盖标准化鱼塘、工厂化养殖单元和休闲渔业区,形成多产业融合链。沿海高等级公路沿线布局渔业产业带,强化物流通道作用。 三、招商引资策略是关键驱动因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滩涂配套项目。相关部门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海域资源流转机制,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如抵押贷款服务,便利企业投资。此举加速滩涂垦区功能完善,提升整体开发效率。 四、产业支持计划基于现代渔业示范工程,构建规模化水产基地。东台现代渔业产业带规划强调品质控制,引入先进技术设备,打造绿色养殖体系。同时,休闲渔业与生态旅游结合,拓展区域经济收益点。 五、制度革新在滩涂综合试验区深化,包括海域使用权交易改革和环保检测体系构建。海洋渔业部门试点收储制度,确保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监测工作同步推进,维护生态平衡。2016年启动的项目为基础,“十三五”期生态建设目标锁定生态文明示范认证。 六、东台市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滩涂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行。试验区的建成将巩固其在全国滩涂综合利用的引领地位,为后续项目提供模板。未来发展重心落在产业扩容和创新试点上,持续吸引投资浪潮。
2025-08-21
-
江阴高新区筑就双创高地招商引资赋能区域创新飞跃
江阴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标志着其招商引资战略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该园区聚焦创新驱动,加速产业升级,为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基础。 一、国家级双创载体的战略意义。国家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评选旨在推动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形成全链条产业生态。江阴高新区凭借扎实的发展基础入选,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获此殊荣的园区,彰显其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领先地位。这一荣誉将加速资源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江阴高新区的发展演进历程。园区自1992年设立以来,已逐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于2014年跻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发展由市级起步,历经省级晋升,实现多次跨越,突出创新载体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坚实支撑。兴澄特钢、法尔胜等大企业集团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平台建设迈向新高度。 三、创新产业作为核心引擎。江阴高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园区推动企业融通发展,强化中小微企业与大型集团协作,孵化一批创新创业主体。政策举措持续加力,在数字经济培育和创新型企业倍增方面发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四、招商引资成效与项目推进。园区对外引入重大项目,强化产业布局优化,签约多个投资超亿元项目涉及智能制造领域。同时,对内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稳步运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领域开工率达较高水平,多个重点项目进入投产阶段,带动产能释放。 五、未来融合发展的规划展望。江阴高新区布局三年蓝图,围绕创新能力共享和数据驱动深化融通,培育“双创”平台示范项目与专精特新企业。此举将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产业模式,提升制造业融合层级。招商引资持续扩展,面向外部区域加强合作,确保创新生态可持续发展。 六、推动区域经济的贡献。江阴高新区作为无锡市关键创新节点,对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入选国家级载体后,其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未来,园区将以创新为纽带,打造全国一流园区典范。
2025-08-2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